梦还楚留香-第72章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第二,传奉官既然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,也就说明其中大部分人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官职的。对于一个文官政府来说,混杂着一大批出身于军人、僧道、工匠、画士、医官的官员,政府的文化认同性必然产生问题,政府运作中的冲突必然会因此而持续加剧。
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(二十九) '本章字数:3001 最新更新时间:2010…08…17 10:00:00。0'
而传奉官中多数是一些佞幸之人,靠着结交宦官或者行贿的手段取得一官半职,他们的在职也就大大地败坏了吏治。
第三,既然传奉官由宫中旨意直接传授,而又不需要经过吏部覆核,因此,掌握宫中大权的嫔妃及太监就可以借皇帝之名,大行私利,卖官鬻爵。据说,梁芳取中旨授官,累计达1000人。传奉官的泛滥,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。成化十九年(1483年),御史张稷上疏,谈及传奉官给朝政带来的混乱。张稷说,自有传奉官后,文官中竟有一字不识的,武官中竟有从来没拿过弓箭的,自古以来,有这样的政治吗?因此,官员们纷纷请求淘汰传奉官员。宪宗虽然有时也偶尔淘汰一些传奉官,但是总体上是传授的要比淘汰的多。这种情形,直至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孝宗即位后大力裁汰冗官,才得到一些改变。但是,好景不长。孝宗后来与他的父亲一样,也喜欢通过内旨授官,在弘治十二年(1499年)曾一次传奉匠官张广宁等120人,再传少卿李纶等180余人。由宪宗创造的传奉官本是一个对制度的破坏,也许由于能满足历代皇帝任用私人的愿望,竟成了制度了!“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宪宗一定是想:“既然都是我的臣民,大家机会均等,我说了算吧。”
万贵妃(1430~1487年),明山东诸城人。四岁入宫。天顺时选侍东宫,成化二年(1466年)封贵妃。年长宪宗几二十岁。然性机警,有权谋,深得宠爱。凡后妃有孕,皆逼使堕胎,以固己宠。又纵任太监钱能、汪直等苛敛民财,倾皆府库之藏。后暴病死。
历史上得宠的妃子数不胜数,但多以纯粹的青春姿色取媚,在与无情的岁月对抗中受到宠爱如初的,却谁也不及明宪宗的爱妃万贞儿。
万贞儿原籍青州诸城(今山东益都县一带)人,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,犯法戍边。万贞儿年仅四岁便充入掖庭为奴,十多年后出落得花容月貌。孙太后怜她聪明伶俐,命她在仁寿宫管理服装衣饰等事。宪宗小时常去朝见孙太后,贞儿在旁边扶掖太后,与宪宗相亲近,渐渐狎昵。当太子朱见深逐渐成长为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时,贞儿已年过三十,依然往来亲密,彼此无猜。万贞儿艳美秀慧,体态如杨玉环一般丰腴,因仍是处女,看上去不过二十左右。天生慧黠的万贞儿便眉挑目逗地勾引了情窦初开的少年天子,两人瞒着宫里人,在华枕绣衾间,初试云雨。自此如胶似漆,形影不离。
英宗崩后,十六岁的朱见深即位,是为宪宗。该到成婚选妃的年纪了,从于母命,册吴女为后。后位既定,册命万贞儿为贵妃,另有王氏、柏氏为贤妃。万贞儿很是懊恼,因为从前只有她一人与宪宗共乘床笫之欢,现在却无端地多了许多女人。万贞儿自恃宠幸,每次见到吴皇后板着脸不给面子,甚至故意拿架子,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。起初还是勉强容忍,耐到二十多日,实在忍耐不住,免不了斥责她无理。可万妃非但不知收敛,却对皇后反唇相讥。一次惹得吴后性起,命宫人将她拖倒在地,亲自取过杖来连击数下。
万贞儿回到宫中,哭泣不止。恰好宪宗进来,询问她因何哭泣。万贞儿故意不说,最后侍女说明了原因。宪宗大怒,要去找皇后评理。她便抢前牵住宪宗的衣服,佯为劝慰。宪宗又恨又怜,慢慢替万妃解开衣服,见她雪白的肌肤上面,一道道杖痕透着血色,不由怒从心起,发誓道:“此等泼辣货,我若不把她废去,连皇帝都不做了!”万贞儿哽咽着说:“妾已年长色衰,不及皇后玉女天成,还请陛下命妾出宫,以免皇后生气,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!”明明是反激宪宗。宪宗更怒:“你不要这样,我明日就把她废去。”万贵妃欲擒故纵,又激他说:“册立皇后,是两宫太后的旨意,陛下废后,太后不会同意的。”宪宗说:“我自有办法!”
第二天一早,宪宗便去见两宫太后,说吴皇后举动轻佻,不守礼法,不堪居六宫之首,更不足母仪天下,定要废去。周太后劝阻道:“册后才一月便要废去,这也说不过去。”但宪宗坚持要废,并说若不废后,他便披发入山,不做皇帝。周太后溺爱儿子,只得由着宪宗。于是,一道废后诏书下达,命吴氏退居西宫。万贵妃觊觎后位,曾怂恿宪宗,只是太后嫌她年长,且出身微贱,始终不允。过了两月,经太后降旨,立已同柏氏一起被封为贤妃的王氏为皇后,宪宗也没有办法。好在王氏性情柔婉,处处谦虚忍让,还算相安无事。其实王后是恐蹈覆辙,隐忍不发而已。
成化二年,万贵妃生下一子,宪宗大喜。本以为母以子贵,将来孩子当上皇帝,自己也能成为皇太后,谁知不到一个月,小儿竟短命夭折。从此万贞儿贵妃不再有娠,但却妒忌其他妃嫔,不让她们接近宪宗,并在后宫广设耳目,宪宗有时偷偷摸摸地与其他妃嫔交欢一次,如果妃嫔有怀孕的迹象,多被万贞儿暗中察觉,她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。宫中人人自危,但摄于万贵妃的淫威,无人敢出首。因此几年过去了,宪宗一直没有子嗣。宫廷内外,朝野上下都为此忧心。宪宗也为此极为焦虑。
到成化五年,柏贤妃生下一个皇子,宪宗高兴非凡,大事庆贺,取名v极。v极两岁时,被立为皇太子。第二年二月,皇太子突然生起病来,病势来得凶猛,医药无灵,令御医们束手无策,一天一夜后竟夭折了。宪宗哭得死去活来,宫人太监们觉得太子病得奇怪,偷偷查访下来,果然是万贵妃下的毒手。但是都明哲保身,谁也不敢去告发。只有宪宗蒙在鼓里。
【历史评价】
成化朝并不是是毫无可取之处。有几个亮点。第一个亮点是成化一朝中对于荆襄流民的安置,第二个亮点是成化朝的文化。
荆襄流民是元代以来困扰中央政府的一个大难题。荆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郧县地区。该地万山环绕,又处于湖广、陕西、河南三省交界处,在元、明时是一个三不管地区。每当灾荒、战乱,这一带常常聚集近百万的流民。成化年间对流民的重视和安置,是因刘通、石龙起义而起。政府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,任命原杰安抚流民,并设置了郧阳府,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,又设置了郧阳巡抚,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难题。
文化方面,成化一朝有两位著名的学者,胡居仁(1437年?1484年)和陈白沙(1428年?1500年)。在明代,能够从祀孔庙的学者仅有四人,即薛?、胡居仁、陈献章和王守仁,而成化朝就占了两位。陈献章就是陈白沙。他字公甫,号石斋,家在广东新会白沙里,所以当时学者尊称他白沙先生。他是明代心学的先驱,诗也写得很好,钱穆称他是明代诗歌的“蜂腰”。他的“静中养出端倪”,最能体现一个学者心平气和、妙悟玄理的雍容。因此,我们看成化朝,非但要看到贵妃,看到宦官、佞幸与弊政,也当看其善政及其辉煌的一面。
明成祖朱棣(1360年-1424年)是明朝第三代皇帝。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,生于应天(今江苏南京),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,后发动靖难之变,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,夺位登基。死后原庙号为“太宗”,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?改为“成祖”,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“永乐盛世”。
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。那时群雄并起, 互相征伐。在朱棣出生时,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,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。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,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,为此衍义出许多的野史和传说。朱棣长大后被封为燕王,就藩北平。他娶徐达的长女为妻,成了他的好内助。燕王是诸王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,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,他得到了锻炼,也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。
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,追击蒙古残部,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;疏通大运河;迁都并营建北京,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,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;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。7亿字的百科全书《永乐大典》;设立奴儿干都司,以招抚为主要手段,来管辖东北少数民族。
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(三十) '本章字数:3017 最新更新时间:2010…08…18 10:00:00。0'
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,前后七次,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,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。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。
明成祖在位期间对洪武、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,提出“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”的原则。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,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,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,为当时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。
在此基础上, 明成祖还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,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,残酷屠杀,大肆株连,杀方孝孺十族。永乐初,曾先后复周、齐、代、岷诸王旧封,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,又继续实行削藩。周、齐、代、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;迁宁王于南昌;徙谷王于长沙,旋废为庶人;削辽王护卫。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,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。
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,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,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。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,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,鼓励官吏互相告讦。他利用宦官出使、专征、监军、分镇、刺臣民隐事,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,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,厂卫合势,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。
【生母之谜】
《明史》记载朱元璋前五个儿子、第二女和第四女'7'都是马皇后所生。根据《明实录》第四子明太宗生于至正二十年4月17 日,第五子周定王生于至正二十一年7月9日。马皇后这种过于频繁的生育情况历来都被怀疑,认为五位皇子并非是马皇后所生。而且明人早就指出“或曰高皇后无子”。
《南京太常志》:“孝陵神位,左一位淑妃李氏,生懿文太子、秦愍王、晋恭王。右一位?妃,生成祖文皇帝, 孙
贵妃生周王。”
朱彝尊《静志居诗话》卷十三沈元华条:“奉先庙制(南京太庙奉先殿)高后南面,诸妃尽东列,西序惟?妃一人,具载南京太常寺志。善高后从未怀妊,岂惟长陵,即懿文太子亦非后生也。”李清《三垣笔记》:“南太常志载成祖为?妃所生,讶之。钱宗伯谦益有博学名,问之,亦不能决,以志言东侧列妃嫔二十余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