叉叉电子书 > 游戏电子书 > 梦还楚留香 >

第53章

梦还楚留香-第53章

小说: 梦还楚留香 字数: 每页3500字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时快,书僮的手刚近老秀才的耳朵边,老秀才伸手就抓住书僮的手反拧过来,书憧痛的鼻歪眼斜。太子也不怠慢,举起戒尺就打,戒尺未落,老秀才伸出另一只手,又抓住太子的手。喝声:“大胆!”把太子的手也反拧过来。 

老秀才喝令:“跪下!” 

书僮“扑咚”一声,双膝落地。太子还倔强地挺身不动。恰巧朱元璋朝罢回宫,从这里经过,看到儿子一只手被先生反拧着,额上出汗,脸色泛紫,便替儿子求情;“先生,饶他这一次吧!” 

老秀才将头摇得象拨浪鼓:“陛下,不行啊!常言说:养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。” 

老秀才发起傻劲,竟把“万乘之尊”的朱元璋搞火了,喝道:“你放手不放手?” 

老秀才直着喉咙说:“不放!” 

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,还没有人敢这样冒犯过他,他脸涨得通红,大声嚷道:“来人哪!” 

武士纷纷跑来,朱元璋火头上下了命令,把老秀才抓了起来。 

关起了老秀才,朱元璋回到皇宫还气呼呼地骂个不休。皇后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脸胡桑的样子,心想,坏啦,老秀才准没命啦!她忙叫宫女沏上香茶,劝他息息怒:“皇上,昨个把老秀才夸上天;今个把老秀才气下地,为啥呢?” 

朱元璋余气未消,就怎来怎去地一说。马娘娘原是明情达理的人,心想,替儿子护短,罚先生不是,这是“惯子不孝,肥田收瘪稻”,可是在他气头上劝谏,恐怕劳而无功。就说:“陛下,跟愚夫子计较啥?你说咋办就咋办。宫女,快给皇上进御膳!” 

三杯两盏落肚,朱元璋脸色舒展开来。马娘娘说:“陛下,你可记得,在淮西时,你曾说古往今来,世上有两种人没有私心。, 

“嗯……嗯??” 

朱元璋一时想不起来。马娘娘接着说:“一个是治病的郎中,一个是教书的先生。哪个郎中愿意他的病人翘辫子;哪个教书先生不愿意他的学生多识几个字,进学中举!” 

“这倒也是。” 

马娘娘就势追上一句;“那末,太子太傅呢?” 

朱元璋语气平和地说:“倒也是为太子好。可这人太蛮横,连我去求情,他也不开缝。” 

“陛下,这不开缝好!他那是为大明的天下!” 

“咋说?” 

“这不开缝,就是教之严,太子才能上路。玉要琢,方成器。要是一开缝,往后太子还听他的话吗?想怎么干,就怎么干,先生哪里还能管得?往日先生脓包,管不好太子,教不了几天就跑了。如今先生肚里有韬略,手中有武艺,可你竟把人家关起来,弄不好还要杀。常言说,家有家规,国有国法,师有师道,你把这些一齐丢了,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吗?” 

马皇后一席话,说得朱元璋懊悔起来:“别说了,把他放了,不就得了吗?” 

“吃灯草的,讲的轻飘。人家受了一肚子窝囊气,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关,又不明不白地放,叫我也不愿意!” 

“那你说咋办呢?” 

“你我领着太子去赔情。” 

“这个??” 

“你要不要大明天下呢?为大明天下,只有这么办。” 

当时,朱元璋头脑还算清楚,便听信皇后的话,把太子叫来,严肃地责备一顿。然后由太监领路,皇帝、皇后、太子径赴先生被押的地方。 

老秀才还真倔,见他三人到来,竟别转身子,不理不睬。 

朱元璋说:“老秀才,勿气嘛!那是寡人一时欠考虑,你还是教育有方的呀!” 

马皇后说:“先生,皇帝率领太子向你赔情来啦!” 

太子也说:“往后,愿听先生教诲:” 

老秀才慢慢转过身子,让狱官去了枷,由太监和太子扶着回到书馆。路上,老秀才一句话不讲,朱元璋和马皇后微笑着跟在后面。到了书馆,老秀才在椅子上坐下,动动腿,伸伸手,慢吞吞地活动一下,看皇帝和皇后还是不急不躁,和颜悦色的,这才摊开纸,磨好墨,提起笔来,写了两行字。写好后双手托起纸,走到朱元璋面前,跪下说:“老臣谢??恩??” 

朱元璋拿起纸一看,愣住了,两眼又睁得圆圆的。为啥呢?因为纸上写的两行字是?? 

明王明不明 

贤后贤非贤 

朱元璋正要发作,马皇后笑嘻嘻地说:“老先生,你念给皇上听听。” 

老秀才念道: 

明王明不?明! 

贤后贤非?贤!” 

朱元璋一听,紧绷着的脸又松弛下来,咧开嘴笑了。  
  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(五) '本章字数:3020 最新更新时间:2010…07…14 10:00:00。0'
 
 (二)
一天; 一位穷朋友从乡下来到京城皇宫门前求见明太祖.朱元璋听说是以前的老朋友; 非常高兴; 马上传他进殿.谁知这位穷朋友一见朱元璋端坐在宝座上; 昔日的容颜似乎没有多大变化; 便忘乎所以地直通通地说: ”我主万岁! 您还记得我吗?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; 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清煮.还没等煮熟; 大家就抢着吃; 甚至把罐子都打破了; 撒了一地的豆子; 汤也都泼在泥地上.你只顾满地抓豆子吃; 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; 叶子梗在喉咙里; 苦得你哭笑不得; 还是我出的主意; 叫你用青菜叶子吞下去; 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。。。。。。”还没等说完; 朱元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; 嫌这个孩提时的朋友太不顾体面; 於是大怒道: ”推出去斩了! 推出去斩了! ” 

后来; 这件事让另外一个穷朋友知道了; 心想这个老兄也太莽撞了; 於是; 他心生一计; 信心十足地去见他小时候的朋友; 当今的皇帝. 

这个穷朋友来到京城求见朱元璋.行过大礼; 这个人便说: ”我皇万岁万万岁!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沪州府; 打破罐州城; 汤元帅在逃; 拿住了豆将军; 红孩儿挡关; 多亏了菜将军.”朱元璋一听; 不禁大笑; 他认出了眼前的这个是孩提时的朋友; 心中更为此人巧妙地暗示他们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事而高兴; 於是让他做了御林军总管; 留在了自己的身边. 

另外明朝还有位大家,读者朋友们不可不熟,他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唐伯虎是了。

唐寅,字伯虎,是明朝的大画家。他擅长画山水,兼善书法,能诗文,但禀性疏朗,放逸不羁,少年时恃才傲物。他最终能与沈周、文徵明、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: “明四家”,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。

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,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,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。母亲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一天,她对唐寅说:“孩子,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,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?”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,“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,拜他为师吧,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!”  

 

      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,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。  

 

      转眼就是一年。在沈周的指点下,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。这一天,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,觉得已经不相上下了,不禁暗暗自喜:我自己已成名手,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。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,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。

  

      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。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,谁也不让进去。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,只见有四个门,却没有一扇窗子。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,见门外花红柳绿,山鸟飞翔,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。他想:这么好的风景,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,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,无心学画了。他正看得发呆,听到师傅说话了:“你的画本来不错,又学了一年,现在可以出师了。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?”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,站起来就去开门,也许是走得急了,让门格子碰了一下;他便去开另一个门,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;再去开第三个门,这回碰得更厉害了。原来这三个“门”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!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,他转身扑通一声,双膝跪在师傅面前,说:“师傅,我不想回家了,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!”  

 

      从此以后,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,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。  

 

      三年转眼过去了,冬日将尽。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,亲自动手烧菜,宴请师傅。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,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,跳上桌子就想吃。唐寅急了,骂道:“大胆畜牲,师傅还没品尝,哪里轮得到你呀!”“啪”的就是一掌,那大狸猫“呼”的一声就往窗上跳,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,就是跳不出去,最后“呜呜”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。原来,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。  

 

      师傅见了这情景,哈哈大笑起来:“唐寅呀,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,要过年了,快回去了吧……”  

明朝赈饥状元的传说

明朝成化年间,渎浦横江有一个人,被皇帝封为“赈饥状元”,此人姓章,名仕昌,号正庵。章仕昌家中有百亩良田,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。他全家人都十分同情贫民,凡碰到灾年,灾民们没有粮食可上交时,他们全家都主动为灾民们代交征粮。

 

      明宪宗成化二年,年景不好,连续发生台风、暴雨和干旱灾害,粮食颗粒无收,农民生活极端困难,重灾户更是度日如年。章仕昌实在看不下去,就将家中三百石谷子赈济于灾民,又捐出一百五十石谷子运送边境作为军饷,支援边军。

 

      章仕昌赈济灾民、支援边军的消息传到了京都,成化皇帝为此下诏,封章仕昌为“赈饥状元”,并赐他皇银在横江村建了状元府。

 

      有一次,一位巡检司带领一班人马到渎浦等地巡查,队伍浩浩荡荡,锣鼓齐鸣,十分威武。渎浦赈饥状元章士昌家奴看见了,慌忙禀报状元夫人,说外面不知什么大官到此,十分威风。

 

      状元夫人知道了此事,心生妒嫉,当晚就在状元耳边讲:“你当什么状元?看人家巡检司都那么威风,你还不如别人一个巡检司!”

 

      状元被夫人唠叨得有点烦了,随口说道:“巡检司算什么官!我的一只靴子,就可以叫他三步一跪!”

 

      过了一阵子,听说巡检司又要来渎浦巡查,状元夫人真的就把状元轿扛到巡检司路过的地方,里面仅放着一只状元靴。巡检司路过此地,远远看见路中心放着一顶状元轿。巡检司赶紧下马,三步一跪,一直跪到状元轿,惊呼:“状元在上,受小人一拜!”一连叫了三声,里面无人答应。

 

      巡检司上前,通过轿帘,窥见里面仅仅放着一只靴子,其他什么都没有。巡检司又气又恼,心想:你这状元也欺人太甚了。

 

      巡检司暗暗下决心,一定要治一治这个欺人状元。

 

      过了半年光景,巡检司偷偷命人收集了很多刀枪剑戟之类的兵器,派人运送到状元府附近山边,把这些兵器偷偷埋到小河里,状元府大小家丁无人知晓此事。干完此事后,巡检司找人连夜快马密报朝廷,称温州平阳赈饥状元谋反,已经制造了大量兵器,藏在状元府附近小河里。

 

      皇帝听说有人谋反,派人火速到现场查证。果然,状元府附近小河里查获
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
你可能喜欢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