叉叉电子书 > 其他电子书 > 新中国近代史 >

第104章

新中国近代史-第104章

小说: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: 每页3500字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恋氐姆峙洌问频幕炻遥奔涞脑湍穑案鞴峁┑淖式鸲嗔耍簿陀辛俗鍪纸诺幕帷�
  于是,就发生一系列案件。
  实事求是的说,高尔察克政府处理腐败是很严厉的。比如说,贪污一千卢布,就地免职,发往前线作战。这是很严厉的,一千卢布兑换成中国元,也就二十几块,而前线士兵的伤亡率很高的。你犯了错误下来,又是这事,搞不好派你去敢死队,那就死定了。
  但是,独裁的特征就是权力集中。一个地方基本就掌握在几个人,甚至一个人的手里,没有横向监督,战时新闻管制,又没有舆论监督,光靠上级监管,自然管不过来——上级有上级的工作,他管的事更多。尽管处理严厉,但发现不了,就不会被处理,也就等于零。
  腐败案件惊动高尔察克,是偶然,也是必然。
  说偶然。是说高尔察克日理万机,万机夸张点儿,但每天处理百八十件事,还是有的。忙碌至此,高尔察克自然不会有心思去微服私访,而他出行,也是警卫重重,普通人别说不知道,就是知道也无法靠近。这事被高尔察克直接遇到,确实有很大偶然性。
  说必然。是说事情发生了,而且越来越严重,迟早会被高尔察克知道,这就是必然了。
  1922年10月某日夜,高尔察克公事告一段落,忽然觉得很郁闷,就想出去走走——郁闷很好理解,高的梦想,就是一统俄罗斯,重现双头鹰的辉煌。就因为中国的刻意为难,功败垂成。煮熟的鸭子,不翼而飞,谁都会郁闷。
  长话短说。
  高尔察克一出去,就遇到一件事,发现有人侵占分配给农户的土地。经过这几年,高尔察克十分了解土地政策的重要性,自然很生气,就下令彻查,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。
  但是,案件很快就查不下去了。案情是很简单,但涉案人员太多,牵涉面太广。
  “侵占土地”,是莫尔恰诺夫家的小儿子瓦西里干的。这问题也不大,莫尔恰诺夫战事失利,落井下石的多了去。然,瓦西里·莫尔恰诺夫也不是吃素的,他眼看要吃亏,就四处攀咬,又牵连“侵吞农业贷款”案和“冒领土地”案。这两个案子的涉案人,一个牵涉到财政部长博切克,另一个干脆就是总理佩佩利亚耶夫的侄子。
 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,就没法查了,查了也处理不了。要是别人,还可以忽视,甚至于灭口。但谁敢动瓦西里,莫尔恰诺夫将军再怎么样,也是高尔察克的左右手。瓦西里要是出了差错,谁都掩盖不了。这案件牵涉到的官员,就财政部长小点儿,可也是高尔察克的亲信。其余,一个是军队首脑,一个是政府领袖,更得罪不起。尤其是佩佩利亚耶夫家,横跨政界和军界,高尔察克东山再起,其功不可没的。
  最后,案件不了了之。瓦西里将土地退还,农户得到土地,一切用行政错误就掩盖了。
  事后,高尔察克知道了,大发雷霆,却也只能装作不知道。相关案件迅速清理好痕迹,关键人物脱离关联后,杀了几个替罪羊,也就算了。
  再后来,高尔察克进行清理腐败,大大小小杀了一批,政府的风气为之一整。然,这只是表面现象,清理中,打老鼠打猫,不打老虎,效果再好也就是一时。暗地里逃过一劫的,大为庆幸,安分了一阵,就更肆无忌惮了。此后,俄罗斯的腐败,一发不可收拾。因为知道不会有事,所以,贪污腐化者就放心大胆地肆意而为。
  高尔察克投鼠忌器,只好把牵涉到非法侵占土地,特别是侵占军人土地的一批人,枪毙了事。
  两年下来,除了军人奖励土地执行情况尚好外,土地政策,名存实亡。众多势力把手伸向工商业、采矿业,还有非法侵占土地,贪污受贿横行,司法腐败严重。俄罗斯的腐败程度一跃千里,呈现出赶超沙俄的架势。
  1925年初,乌拉尔地区,甚至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农民起义。
  ……
  与此相反,苏俄控制区却是欣欣向荣。
  1922年粮食丰收以后,苏维埃度过难关。为了对抗白军,针对“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”,列宁灵活的调整了土地政策,对农民进行了进一步的妥协。苏维埃减少了农业税,扩大了农户的份地(即自留地)面积,暂缓执行公社制度,只是利用国家公有土地,成立国营农场,以吸收无地农民。同时,苏维埃广泛开展宣传活动,普及教育。
  总而言之,苏维埃想方设法争取农民的支持,缓和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。
  至于工人阶级,那是苏维埃坚定不移的支持者。白军的疯狂镇压,把工人阶级彻底地推向苏维埃。
  列宁从1922年上半年起,便身患重病。1924年1月21日,便与世长辞了。由于战争的影响,斯大林顺理成章地接替了列宁,主持工作。
  ……
  众所周知,战争是政治的延续。
  俄罗斯的内战,断断续续又打了两年。大大小小的战役也打了有十数,但没有决定性胜负。就在我以为,俄罗斯内战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,红军于1926年5月开始了对白军的进攻。
  苦心经营两年,气势如虹的红军,面对军无战意,士气低落的白军,图哈切夫斯基统率大军,十战十胜。
  能形容白军的只有一句话,兵败如山倒。
  白军丢掉了下诺夫哥罗德,丢掉了喀山,丢掉了乌法,丢掉了秋明,丢掉了托博尔斯克,再次丢掉了鄂木斯克……
  转眼间,白军一溃万里。
  ……
  面对绝境,俄罗斯临时政府又想起了中国。但是,情况已经不同了。对俄罗斯的求助,中国西伯利亚驻军挥军攻克了伊尔库次克,以为回答。
  1926年10月,高尔察克被红军枪毙。俄罗斯临时政府垮台。
  与此同时,中苏在伊尔库次克以西形成对峙,但没有直接交火。
  稍后,苏军陈兵五十五万于哈萨克边境。
  第83章
  “……尽管,中国与俄罗斯临时政府间,发生了种种的不愉快。但是,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忘记过中俄两国的传统友谊。俄罗斯临时政府的安危,时时刻刻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……”
  我随手把稿子扔到一边,笑道:“这稿子谁写的,也太夸张了吧!刚刚占了伊尔库次克,还要这样说,恐怕难以自圆其说。”
  秘书刘翼然看我心情不错,就开口说:“这不就是博您一笑吗?新来秘书处的小王,原来在宣传部门工作……”
  ……
  我最近以来的心情不算太好,那稿子是有点恶儿,却有一句话说对了。俄罗斯临时政府的安危,牵动了我的心。从五月下旬开始,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就把七层的注意力,集中到了俄罗斯的电文破译上了。
  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就是挂名在邮电部下,那个研究密文、破译密码、监听通讯的部门。由于种种原因,该机构已经从邮电部独立出来。
  俄罗斯白军的情况实在不好,这引起了我高度重视。俄罗斯内战结束,恐怕中俄大战,就要提上日程表了,不能不重视。说起来,也怪我了。早知道如此,就不拉白军后腿了,现在麻烦了不是。还不如让白军胜利,也许情况会更好些儿。起码不用面对“红色拿破仑”——图哈切夫斯基。
  我原来并不是学习军事的,不很了解图哈切夫斯基,就是说,知道他很厉害,却不知道他有多厉害。西方报纸称图哈切夫斯基为“红色拿破仑”,并没有让我更注意他,西方舆论界有时侯很会夸大其词,莫尔恰诺夫还被称过“白色威灵顿”——早没人提了。
  后来,看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资料后,我才清楚图哈切夫斯基在苏俄的地位,也才清楚德国为何要针对他设置离奸计。
  图哈切夫斯基生于1893年,父亲是贵族,母亲是贫民。他学识广泛,热衷于军事,曾就读于莫斯科叶卡捷琳娜第一武备学校和亚历山大军校,成绩很优秀。1914年毕业后即从军,在欧战中屡立战功,六次受到嘉奖。1915年被德军俘虏。1917年返回俄罗斯。1918年经托洛茨基的介绍,投身革命,并于同年入党。
  一加入苏维埃,图哈切夫斯基就很受重视。
  1918年,图哈切夫斯基被任命为东部战线第一革命集团军司令,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,组建起一支正规部队。两个月后,他率该部队解放了列宁的故乡——辛比尔斯克。
  1919年,任命他为南方面军副司令兼第八集团军司令员,在第九、第十集团军配合下,全歼克放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匪军。
  ……
  简而言之,图哈切夫斯基被派往各重要战场,他也从来没有辜负过这种信任,所到之处,攻无不可战无不胜,27岁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。图哈切夫斯基军事生涯中唯一的失败,是华沙战役(别拉亚河战役中,图哈切夫斯基被认为是胜利者)。尽管图哈切夫斯基主动承担了主要责任,但没有人借此指责或怀疑他的军事能力。
  ……
  什么是天才?这就是天才!
  我命令调查局,全力收集图哈切夫斯基的情报。
  研究战例战史,是参谋部的日常工作之一。之前的欧战,现在的俄罗斯内战,始终是参谋部关注的重点。别拉亚河战役后,图哈切夫斯基脱颖而出,成为名副其实的苏俄第一将军。蒋百里便组织了一个专门研究图哈切夫斯基战例的研究月,越研究就越觉得图哈切夫斯基厉害。不客气的说,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才能,尤其是指挥作战能力,在国防军的将领中,无人能及。
  这是有历史背景的,国防军战斗经历并不多,作战时间较短,将领的升迁主要是按部就班。像图哈切夫斯基这样,骤得高位,一年几度升迁,唯有新生政权在战争中,才能做到。以同样的年龄,图哈切夫斯基在我军中,最多成为一个校级军官,绝对无法成为高级将领的。这是客观情况,谁也没有办法。在国防军中骤得高位者,唯有蒋百里。但蒋的才能偏重于战略,与图哈切夫斯基大为不同。
  这并不是说,国防军就打不过苏方军了。而是说,国防军在指挥上落了下风。面对一个优秀的指挥官,国防军就很难在苏军身上占便宜。反而,一不小心,还可能要吃亏。
  国防军极注重士兵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练,一句话,国防军的训练也是以解放军为标准的。在全世界,国防军都是首屈一指的。我又极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,有蒋百里这个参谋总长,国防军的战斗力,我毫不怀疑。在训练和中低级别军官素质上,国防军占据优势。
  但是,俄罗斯已经打仗,打了十多年了。再好的训练和演习,也不能够代替实战。尸山血海里活下来的,其素质绝对一流。在作战经验上,苏俄红军领先了。
  国防军装备,世界第一流,更远在苏军之上。我在装备上从来没有省过钱,海军需要时间,陆军和空军装备,绝对不逊色任何一个国家。国防军在装备上,得了一分。
  ……
  蒋百里研究许久,得出结论,如果与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作战,按部就班,力求稳妥的话,扬长避短,以我军的战斗力,不会吃亏。
  但是,这势必会使战争向长期化发展,不符合我国的利益。当然,这也不符合苏联的利益,双方也有妥协的可能。然,可能是可能,也不能够指望可能过日子。
  于是,我要求参谋部拿出一个速战�
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
你可能喜欢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