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与蒋介石-第94章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四月五日,是中国的清明节。早上,当蒋经国前来请安时,蒋介石已经起床坐在轮椅上,面带笑容。蒋介石问起张伯苓先生百岁诞辰之事。张伯苓生于一八七六年,按照中国习惯,一九七五年是他百岁诞辰。张伯苓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就读时的校长,后来任“国民参政会”副议长、“国民政府”考试院院长,一九五一年病逝于天津。
到了下午,据医疗小组报告:“腹部不适,同时小便量减少。医疗小组认为蒋公心脏功能欠佳,因之血液循环不畅,体内组织可能有积水现象,于是授以少量之利尿剂,此使蒋公排出500CC之小便。下午四时许,小睡片刻。”
可是,到了晚上八时半,蒋经国前来探望父亲时,发觉情况有变。医疗小组的报告如下:下午八时一刻,病情恶化。医生发现老人脉搏又突然转慢,当即施行心脏按摩及人工呼吸,并注射药物等急救,一两分钟后,心脏跳动及呼吸即恢复正常。但四五分钟后,心脏又停止跳动,于是再施行心脏按摩、人工呼吸及药物急救,然而此次效果不佳,心脏虽尚时跳时停,呼吸终未恢复,须赖电击以中止不正常心律,脉搏、血压已不能测出。
至十一时三十分许,蒋公双目瞳孔已经放大,急救工作仍继续施行,曾数次注入心脏刺激剂,最后乃应用电极直接刺入心脏,刺激心脏,但回天乏术。
蒋介石死后,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。
四月二十八日,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中央主席。蒋介石先前所任是国民党总裁,据蒋经国解释,自他父亲去世后没有再设总裁,以资纪念。这样,国民党的最高领袖,也就由孙中山时称总理,到蒋介石时称总裁,到蒋经国时称主席,三易其名。
第十二部分:未完的棋病危的毛泽东给华国锋写了“你办事 我放心”
对于蒋介石之死,毛泽东反应冷淡,远不及当年他在保安时听说张学良拘押了蒋介石那么兴奋。因为在西安事变时,蒋介石是毛泽东的头号大敌;而此时此际,在毛泽东的眼里,蒋介石只不过是“滚到一群海岛上”的“穷寇”罢了。所以,毛泽东只是轻轻说了一句:“哦,他死了。”
在蒋介石死后半年多,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,周恩来在北京病逝。
周恩来在人民中间享有极高声望。这样,在一九七六年清明节到来的时候,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,花圈堆积似山。
一九七六年二月,因“水门事件”而下台的尼克松再访北京,又晤毛泽东。尼克松写道: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严重恶化了。他的话语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。但是,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、深邃。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,但当他想回答时,就说不出话来了。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,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,写出他的论点。看到他的这种情况,我感到十分难受。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,谁也不能否认他已经战斗到最后一息了。
尼克松还写及病中毛泽东的倔强细节:
由于帕金森氏病的侵袭,毛泽东的行动当时已很困难。他不再是体魄健壮的人了。这位八十三岁的、步履蹒跚的农民,现在变成了一个拖着步子的老人。毛泽东像晚年丘吉尔那样,仍旧非常自尊。我们谈话结束时,他的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,让他和我一起朝门口走去。但是,当电视镜头和聚光灯对着我们,要录下我和他最后握手的镜头时,毛泽东推开他的助手,独自站在门口和我们告别。
在一九七六年五月二十七日,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外宾——巴基斯坦总理布托。电视中出现的毛泽东,面容憔悴,甚至还出现一闪而过的他取纸头揩口角垂下的口水的镜头。从那以后,毛泽东再也没有接待外宾,再也没有在电视中出现。
六月初,毛泽东突然心肌梗塞,经全力抢救,这才保住了生命。
七月六日,朱德在北京去世。毛泽东叹道:“朱毛、朱毛,朱已不在,毛将焉附?”
毛泽东在病榻上吟哦南北朝庾信的《枯树赋》:“此树婆娑,生意尽矣!……昔年种柳,依依汉南;今看摇落,凄怆江潭;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!”自比枯树,毛泽东不胜感慨。
毛泽东虽知余日不多,却未写遗嘱之类。他只是给他最后指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写了歪歪扭扭的六个字:“你办事,我放心。”
他没有签名,没有署明日子,但那字仍可看出是“毛体”。
九月二日,毛泽东病情恶化。
九月五日,毛泽东病情转重。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江青速返北京。
九月八日,毛泽东已病危。
九月八日晚七时十分,毛泽东呼吸变得急促。他低声地对身边的护士说:“我很难受,叫医生来。”这句话,成为他毕生的最后一句话。医生赶紧给毛泽东的鼻孔里插输氧管。毛泽东的呼吸开始平静,但却昏迷过去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全部赶到,在毛泽东住处的过道里,观看电视荧屏显示的毛泽东心电波曲线。
九月九日零时十分,那曲线在颤动了几下之后,变成了一根直线。毛泽东的一生,从此画上了句号。
第十二部分:未完的棋邓小平与蒋经国继续着那盘没完的棋
从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至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,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,蒋介石、周恩来、朱德、毛泽东这四位曾经叱咤中国当代历史风云的国共主帅,相继离世。
他们的终年分别是:蒋介石八十八岁;周恩来七十八岁;朱德九十岁;毛泽东八十三岁。
在这四位主帅去世之后,国共双方都从第一代领袖转入第二代领袖。虽说蒋介石曾是世界“四巨头”之一,然而他去世时毕竟只是一个小海岛上的领袖。他的死,对于这个小海岛,如同地震一般。为他的死,台湾“国丧”一个月。二百五十万人排起长队瞻仰他的遗容。
在世界上,对于蒋介石之死,反应冷淡。美国的福特总统最初只打算派农业部长布兹前往台北,出席蒋介石葬礼。后来,台湾舆论愤愤不平,福特才临时决定改派副总统洛克菲勒前去台湾悼唁。当华盛顿大教堂为蒋介石之逝举行追悼仪式时,尽管距白宫不过一箭之遥,却没有任何美国政府高级官员露面。
在蒋介石的葬礼上,显赫的贵宾只有韩国总理金钟泌。
毛泽东去世,由于他已是当时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,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。“文革”树立了毛泽东的绝对权威。“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”的陨落,中国大陆几乎被泪水所淹没。北京规定九日至十八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。九月十八日下午三时,在天安门广场,百万人为毛泽东举行追悼会。江青一身黑衣黑裤黑头巾,显眼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。
毛泽东去世之后,中共中央宣布:“不邀请外国政府、兄弟党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吊唁。”
蒋介石在生前曾自选墓址。他最初希望死后葬在故乡溪口母亲墓旁。此后又以为奉化城北响铃岗的地势高爽、幽静,选定了岗上的仁湖作为自己身后之地。
一九三六年,蒋介石到南京江宁县方山视察驻扎那里的装甲兵团时,对那里发生了兴趣。方山,又名天印山,是一死火山,山顶平坦,形如方玺。蒋介石重风水,以为日后倘安卧于方玺之上,当可万世吉祥。十年之后,蒋介石曾带风水先生来方山秘密踏勘一番……
不过,蒋介石最后选中南京钟山南麓的一块墓地。那里东邻中山陵,西毗明孝陵,既有国父之光,又有帝王之气。那里又背倚紫金山,面对紫霞湖,有山色,有湖光,何况“紫”向来为吉祥之色,所谓“紫气东来”。同去的宋美龄也以为不错,因为在西方,紫色乃尊贵之色,在英语中,“出身紫色”即“出身贵族”之意。这样,蒋介石最后选定了此处作为墓地。一九四七年春,那里先建一亭,蒋介石题写了“正气亭”三字。另外,蒋介石还题一联:“浩气远连忠烈塔,紫霞笼罩宝珠峰。”
蒋介石死后,安厝于台北南面六十公里的桃园县慈湖。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,放在黑色大理石石棺之中。据云,他希望有朝一日,能够从台湾迁往南京,葬入他生前选定的墓地。毛泽东对于身后事,显得很豁达,不像蒋介石那样连墓地都事先自己精心选好。毛泽东曾在一九六一年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过:“人死后最好火葬,把骨灰丢到海里去喂鱼!”
正因为这样,他带头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名。他在生前,也从未考虑过死后葬在哪里。不过,毛泽东一死,便“身不由己”了。他的接班人,下令为他赶制水晶棺。在世界上,只有列宁、孙中山是睡水晶棺的。海南岛水晶矿奉命赶制,用十吨一级水晶冶炼,以四天的时间,为毛泽东特制水晶棺。
毛泽东的遗体,安葬在天安门广场南面的“毛主席纪念堂”内。华国锋题写了横额。
蒋介石和毛泽东的一生,言论、电文、文告均极多。蒋介石比毛泽东多日记,毛泽东比蒋介石多诗词。
蒋介石生前,台湾于一九五六年出版了二十四卷《蒋总统言论汇编》。蒋介石死后,一九八四年台湾出版了《先总统蒋公全集》三册。一九八五年出版《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》四十卷。
毛泽东生前,只出版《毛泽东选集》四卷。第五卷虽在毛泽东生前已经编定,但毛泽东无意马上印行。毛泽东死后,于一九七七年四月出版。虽然第五卷的《出版说明》中说,第五卷“以后各卷也将陆续出版”,但此后再也未见印行。内中的原因是由于从第五卷起,所收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之后的著作,很多著作已不适合中国大陆现行政策。只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多卷本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》,少量印行,供内部参考之用。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离世,撒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。双方的接班人和继承人,接着下这盘未完的棋。
在蒋介石死后,蒋经国先是出任国民党中央主席,接着在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就任国民党“总统”,成了蒋介石名副其实的继承人。
蒋经国在就任“总统”的当天,宣布三项指示:
一、今后不要有“蒋经国时代”之类名词出现在报刊上。“今天是一个民主的时代,不应再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。”
二、今后不要称他为领袖。“国民党只有两位领袖,一是孙中山先生,一是已故的蒋介石总裁。除了他们两人之外,没有人可以再称为领袖。”
三、今后不希望有“万岁”的口号出现。“只有国家民族的万岁,只有三民主义及国民党的万岁,没有个人的万岁。”
在毛泽东逝世后不到一个月,在十月六日晚,华国锋、叶剑英、汪东兴等一举擒获“四人帮”,即江青、张春桥、姚文元、王洪文,结束了“文革”浩劫。
华国锋只是过渡性的人物。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,邓小平成了中共的实际领袖——虽说此时华国锋仍担任着中共中央主席。
邓小平和蒋经国早在一九二五年便结识于莫斯科中山大学。这年年底,蒋经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,团小组长为邓希贤,即后来的邓小平。他俩是同班同学。由于他俩个子都不高,站队时,总是站在一起,肩并着肩。想不到,半个